最新公告
信息来源: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:2023-11-20作者:苏小护浏览次数:1460
脑卒中患者瘫痪早期,常表现出驰缓性瘫痪的状态,肩关节周围的肌肉处于软瘫状态而无法将肱骨头固定于肩胛盂内,造成肩关节半脱位,由于肌力的下降,易出现骨盆后倾、髋关节外展,髋及下肢外旋而发生足内翻,由于足部肌力降低,而发生足下垂。
良肢位摆放主要针对于脑卒中后偏瘫患者的异常模式设计,康复治疗措施中很重要又贯穿始终的方法就是采用良肢位摆放,那么什么是良肢位摆放?
一、良肢位定义
良肢位是为防止或对抗痉挛姿势的出现,保护关节及早期诱发分离运动而设计的一种治疗体位,是早期抗痉挛治疗的重要措施之一。
二、目的
1、预防或减轻痉挛和畸形的出现;
2、保持躯干和肢体功能状态;
3、预防并发症及继发性损害的发生。
三、适应症
脑卒中偏瘫患者
四、良肢位的摆放介入时间
脑卒中偏瘫患者康复护理介入时间越早越好,肢体功能在脑卒中后3个月内恢复最快,在神经功能恢复的高峰期给予强化训练,即在入院急性期的同时进行良肢位的摆放并坚持全过程。
五、物品准备
物品准备:偏瘫枕3个,翻身枕1个,餐桌1张,轮椅1辆,康复背心1件
六、体位摆放(图片中粉色条纹为患侧肢体)
1、仰卧位
患者头下垫枕,不宜过高。
肩胛骨下放一长枕,使肩上抬前挺,上臂外旋稍外展,肘、腕均伸直,掌心向上,手指伸直并分开,整个上肢放在枕头上。患侧下肢,在髋部、臀部和大腿外侧垫枕头,防止下肢外展外旋。膝关节呈轻度屈曲位。
优点:患者便于交流、进食,有利于处理个人卫生。
缺点:诱发各种异常反射,容易骨隆突处压力性损伤。
2、患侧卧位
患侧肢体在下方,健侧上肢可放在躯干上。
患侧上肢:肩和肩胛骨向前伸,前臂往后旋,使肘和腕伸展,手掌向上,手指伸开。
患侧下肢:健肢在前,患肢在后,患侧膝、髋关节屈膝,稍被动背屈踝关节。
健侧下肢髋、膝关节屈曲,由膝至脚部用软枕支持,避免压迫患侧下肢肢体。
优点:最佳体位;增加对患侧的感觉输入,使整个患侧充分伸展,抑制患者肢体痉挛,利于健侧肢体活动。
3、健侧卧位
健侧肢体在下方。
患侧上肢,肩向前伸,肘和腕关节保持自然伸展,手心向下自然伸展,腋下垫枕,使肩和上肢保持前伸。
患侧下肢,骨盆旋前,髋关节呈自然半屈曲位,置于枕上。
健侧下肢可放在自觉舒适的放置,轻度伸髋,稍屈膝。
优点:有利于保持体位的稳定,避免患者肩部受压。缺点:强化患者上肢屈曲痉挛模式。
4、半卧位
患侧后背、肩部、上肢用枕头支撑,患侧下肢微屈。
5、坐位
患肢胳膊肘自然伸展,放于前面的桌子上,手指伸开,手心朝下放于桌上。(或Bobath握手放于桌上)
6、站位
早期软瘫期患者可使用肩托,减少重力牵引肩部,能更好的保护肩关节。
七、注意事项
1、体位摆放时,室内温度适宜,每2小时变换体位一次,以维持良好的血液循环。
2、注意头不宜过高,体位的躯干屈曲和下肢伸直姿势强化了痉挛模式。
3、体位交替,鼓励患侧卧位,适当健侧卧位,少用仰卧位。
4、患者手应张开,手中不应放置物品(避免出现抓握反射,加重屈肌痉挛),不能让手处于抗重力体位。
5、不在足底放置坚硬物体,以免增加伸肌模式的反射活动,引起足趾屈畸形。
6、不同体位均应备数个不同的软枕支持,避免被褥过重过紧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