您所在位置:首页>护理科普

预防结核,“肺”同小可

信息来源: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:2025-03-18作者:苏小护浏览次数:360

2025年3月24日,全球将迎来第30个世界结核病日。这个以罗伯特·科赫发现结核杆菌周年纪念日命名的特殊日子,始终提醒着我们:结核病仍是全球十大死因之一,而科学防治与人文关怀的结合,正是终结结核流行的关键。


1-25031Z93AB08.png


一、认知篇

(一)重新认识“白色瘟疫”

WHO《2023年全球结核病报告》显示,2022年全球新发结核病例1060万例,死亡130万例。中国新发患者约74万例,耐药结核防治形势严峻。结核病是由结核分枝杆菌感染引起的慢性传染病,结核菌可以侵入人体全身各个器官,但主要侵犯肺部,称为肺结核病。结核病是一种慢性和缓发的传染病,青年人多发,潜伏期为4-8周,呼吸道是本病传染的主要方式。


1-25031QP422U0.png


(二)传播途径:结核菌主要通过飞沫传播(如咳嗽、打喷嚏、说话时喷出的飞沫),它在干燥痰液中存活6-8个月,紫外线照射需2小时才能灭活。


1-25031Z936145O.jpeg


(三)易感人群:与遗传、贫穷、居处拥挤、营养不良等社会因素有关。老年人、HIV感染者、免疫抑制剂使用者、慢性疾病者免疫力低下易感。


1-25031Z93433414.jpeg

1-25031Z934524b.jpeg



(四)结核菌感染的典型症状

症状类型

具体表现

呼吸道症状

持续咳嗽>2周、痰中带血、胸痛

全身症状

午后低热、夜间盗汗、体重骤降

特殊人群

儿童发育迟缓、老年人症状隐匿

1-25031Z93509625.jpeg


二、防治篇:三位一体防护体系

(一)疫苗防护

1. 疫苗防护:卡介苗,新生儿出生24小时内接种,保护率约80%(预防重症效果显著)。

2. 研发进展:新型疫苗MTBVAC已进入Ⅲ期临床试验。

(二)肺结核的精准诊断

1. 肺结核诊断主要靠痰涂片检查,只要在痰内找到结核菌,肺结核即可确诊。

2. GeneXpert检测可在2小时内出结果,其耐药检测准确率>90%。

3. X线检查,是早期发现和诊断肺结核不可缺少的最简单的方法。

结核菌素试验(PPD试验):应用结核菌纯蛋白衍生物进行皮肤试验,根据其反应的程度协助临床诊断。

1-25031QQ02A55.jpg


1-25031QQ035916.jpg

1-25031QQ041263.jpg


(三)规范治疗

1. 标准方案:初治患者需6个月联合用药(2HRZE/4HR)。


1-25031QQ05MU.png


2. 智能督导:可使用电子药盒和手机App,防治漏服。

(四)怀疑得了肺结核怎么办

1. 立即到所在地的结核病防治机构就诊检查。

2. 与传染性肺结核患者有明确的密切接触史的人,即使没有出现肺结核可疑症状也应早期进行健康检查。



三、护理篇:全周期照护指南

(一)环境管理

1. 确诊后至少隔离2-4周,独居通风房间,每日通风3次,每次>30分钟;紫外线消毒每日1次(人撤离房间)。

2. 特别在咳嗽症状明显,开始治疗的前2-4周,减少和他人接触,特别是避免与儿童接触的机会。

3. 要养成良好的卫生习惯,不对他人咳嗽,不随地吐痰、打喷嚏时最好掩住口鼻,外出时配戴口罩,避免与他人密切接触。


1-25031Z93526451.jpg


4. 吐痰于加盖消毒容器,用含氯消毒液浸泡2小时后处理,或者焚烧

(二)用药管理

1. 建立用药日历

2. 警惕药物副作用

药名

副作用

异烟肼

周围神经炎、肝功能损害

利福平

肝功能损害、过敏反应

吡嗪酰胺

高尿酸血症(痛风),肝功能损害,胃肠不适,关节痛

乙胺丁醇

视神经炎

(三)营养支持

高蛋白饮食:如鸡蛋,牛奶,瘦肉,豆制品,促进组织修复,每日热量摄入需增加20%(2500-3000千卡之间)。


1-25031Z93540O4.jpg


(四)并发症预防

风险指标

应对措施

咯血量>50ml/次

立即侧卧位,急诊就医

持续高热>39℃

物理降温,警惕血行播散


1-25031Z93555512.jpeg



四、社区防控:筑牢基层防线

重点人群筛查:糖尿病患者结核发病率增加3倍;HIV感染者年发病率达10%,建议每6个月进行胸部X线筛查。

五、防治倡议


  • 咳嗽礼仪普及行动

  • 公共场所通风改造计划

  • 结核病患者就业保护政策


在这个特殊的日子里,让我们记住:每个结核病患者不仅是需要治疗的病例,更是渴望尊严的个体。从正确佩戴口罩到推动政策完善,从规范服药到消除歧视,在终结结核病的道路上,每位公民的参与都至关重要。肺结核可防可治,规范治疗治愈率超90%!,早发现,早治疗是关键,切勿因歧视或恐慌延误病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