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告
信息来源: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:2025-04-01作者:苏小护浏览次数:488
几乎所有人在日常生活中都会遇到鼻出血的情况,尤其是儿童,据调查30%的5岁以下儿童、56%的6-10岁儿童和64%的11-15岁儿童至少发生过1次鼻出血。
一、什么是鼻出血?
鼻出血又称为鼻衄,一般指鼻腔单侧或双侧流血。鼻腔表面有一层粘膜覆盖,平时负责维持鼻腔呼吸、调节温度等;粘膜内有血管,当血管破裂就会造成鼻出血。90%的儿童鼻出血发生在鼻中隔前下区(即little区,也称黎氏区),因为此处鼻腔黏膜薄弱,毛细血管集中于此。2岁以前,鼻中隔前部的易出血区(little区)尚无特殊血管结构,3岁以后此处会形成典型的扇形血管网,直至10岁,鼻中隔血管基本发育完善,所以鼻出血的小孩大都超过2岁。
二、儿童为什么容易鼻出血?
(一)局部病因
(1)炎症:各种鼻腔、鼻窦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均可致鼻粘膜毛细血管受损出血。如鼻变态反应引起鼻粘膜水肿、毛细血管扩张和通透性增加;急性鼻炎的小朋友鼻粘膜高度充血引起鼻腔粘膜血管破裂出血等。
(2)鼻损伤:鼻损伤分为鼻内损伤和鼻外损伤。儿童以鼻内损伤为主,包括各种鼻部炎症发作时的频繁擤鼻、剧烈喷嚏、揉鼻、挖鼻等物理损伤(这是过敏性鼻炎导致鼻出血的重要原因之一)和鼻内用药致鼻粘膜糜烂(主要为操作不当所致)引起鼻出血。
(3)鼻腔异物:有些孩子好奇心重,会把小东西塞进鼻孔,加上他们不会表达,往往要到流脓鼻涕或是有恶臭、鼻出血时,才被家长发现送医。
(4)鼻腔肿瘤:如果经常流鼻血,而且一直都是某一侧鼻孔流鼻血,那就要警觉了,这也许是鼻肿瘤的征兆。
(二)全身疾病
(1)急性发热性疾病:如各种病原菌引起的上呼吸道、下呼吸道、皮肤、消化道或全身性感染,多因鼻粘膜充血、肿胀或干燥,致毛细血管破裂出血。
(2)血液系统疾病:通常情况下,大多数孩子鼻出血,出血量不多,几分钟内会自行止血。而白血病、再生障碍性贫血、血小板减少性紫癜、凝血功能障碍等血液病,引发的鼻出血,出血量大,并且反复发作,难以自行止血,这时家长必须警惕。
(3)维生素缺乏或营养障碍:如维生素C、K、P或钙缺乏。维生素C、P缺乏会降低毛细血管脆性和通透性;维生素K与凝血酶原形成有关;钙为凝血过程中必不可少的物质。对于儿童而言,长期的偏食,是造成营养障碍、微量元素缺乏的主要原因。
(4)遗传性疾病:如遗传性出血性毛细血管扩张症,常有家族史。
三、鼻出血处理的误区
误区1:孩子鼻出血时,家长往往告诉孩子头后仰止血,这是不恰当的。因为鼻出血将会经咽入胃而导致胃部不适,引起腹痛、呕吐等症状。其次,头后仰,容易造成鼻出血往后倒流,可能误入气管,从而引起窒息而危及孩子生命。
误区2:家长经常告诉孩子用卫生纸填塞的方法止血。这也是不对的,往往容易造成局部感染。而鼻腔葡萄球菌感染在儿童鼻出血反复发作中发挥着重要作用,因为感染可以造成局部血管增生,从而导致在不良因素刺激下更加容易破溃出血。
四、鼻出血在家该如何处理?
(一)压迫止血法:取坐位,头和身体前倾。按压鼻翼而非鼻梁,张口呼吸,可用中等力度压迫,既能将鼻翼压迫到鼻中隔,又不使孩子疼痛为宜,持续至少5 min。出血止住后,不要剧烈运动,更不能抠鼻、挖鼻、按摩鼻子,以免再次出血。
(二)冷敷止血法:压迫止血时可用冷水袋或湿毛巾敷前额和后颈,促使血管收缩减少出血。
(三)压迫填塞法:若家中有无菌棉球,可用棉球填塞止血,大小刚好能塞入鼻腔即可,深度约2cm左右,过20-30分钟将棉球取出。
若这些方法都无法止血或孩子有多次较大量鼻出血,同时伴有牙龈出血、皮肤出血点、瘀斑等情况,请尽快到医院就诊,避免延误病情。
五、鼻出血中医保健方法
(一)穴位按压
(1)迎香穴(鼻翼两侧):按压1-2分钟,可通鼻窍、清热止血。
(2)合谷穴(手背虎口处):按压3分钟,清泄肺胃之热。
(3)少商穴(拇指桡侧指甲角旁):掐按10秒(适合实热证)。
(二)食疗调理
(1)实热证(出血鲜红、量多):
推荐:莲藕汁、梨汁、白萝卜汤、绿豆汤。
(2)阴虚证(反复出血、口干):
推荐:银耳莲子羹、荸荠甘蔗汁、百合粥。
(三)中药代茶饮(需辨证使用)
(1)白茅根茶:鲜白茅根30g煮水(清热凉血)。
(2)金银花薄荷茶:金银花5g+薄荷3g(疏散风热)。
(3)麦冬生地饮:麦冬6g+生地6g(滋阴降火)。
六、鼻出血怎么预防?
(一)多数儿童鼻出血与鼻炎有关,因此,预防鼻出血的根本在于积极治疗鼻炎。
(二)纠正不良习惯,避免及纠正儿童挖鼻、揉鼻、把异物塞入鼻腔等不良习惯。
(三)养成良好的饮食习惯,不挑食、不偏食,多吃蔬菜水果,尤其是炎热的夏天注意多饮水,尽量不要在太阳暴晒下室外活动。
(四)避免鼻腔干燥,平时多饮水,保持室内适宜湿度,适量应用海盐水、凝胶、软膏等鼻腔润滑剂。
(五)在过敏高发季节或空气污染严重时,注意佩戴口罩,减少户外活动,户外活动后注意清洁鼻腔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