最新公告
信息来源:苏州市护理学会日期:2025-05-22作者:苏小护浏览次数:38
“医生,我消化道上发现了肿瘤病灶,说是“早癌”,需要去外科手术!?”NO、NO、NO!如今,一项名为ESD(内镜黏膜下剥离术)的技术正在颠覆传统----它是精准的内镜下“微创手术刀”,既能完整切除早期消化道肿瘤病灶,又能保留器官功能。今天,我们就来揭开ESD的神秘面纱,带您了解这项技术。
一、什么是ESD?
内镜黏膜下剥离术(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, ESD)是一种先进的微创内镜技术,可以通过内镜设备精准切除消化道内的早期癌变或癌前病变,具有创伤小、恢复快的特点。应用ESD能一次性完整地切除较大的病变组织,提供完整的病理诊断资料,同时还能够保留器官的完整性,避免了传统外科手术带来的大创伤,从而为患者带来更好的治疗效果和生活质量。
二、哪些情况适合做ESD?
适应症:
早期胃癌(分化型腺癌,无溃疡,直径≤2cm)。
结直肠侧向发育型肿瘤(LST)、高级别上皮内瘤变。
食管早癌(局限于黏膜层)。
禁忌症:
病变侵犯深层(如黏膜下层以下)、远处转移。
严重心肺功能不全无法耐受内镜操作。
三、ESD治疗全流程
术前准备
(一)完善相关检查
手术前医生会开立检查和检验单,如血常规、生化、凝血功能、心电图、CT等,以评估患者的身体状况和手术风险。
(二)肠道准备
需行肠道ESD术者,术前需进行肠道清洁,清洁的肠道环境是手术顺利进行的关键。一般会要求患者在术前1 - 2天进无渣半流质饮食,如小米粥、藕粉等。术前一晚口服泻药,如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,按照规定剂量和时间服用,或者手术当日将三盒复方聚乙二醇电解质散加入3000ml水中分次服用,或灌肠等方式进行肠道清洁,直至排出清水样便,以确保肠道内无食物残渣和粪便,便于术中清晰观察病变部位,为手术创造清晰的视野,同时减少手术过程中的肠道污染和并发症的发生。
(三)禁食禁水
ESD术前需按照医生要求禁食禁水,一般手术前一晚20:00开始禁食禁水,以避免手术过程中的误吸和呕吐。
(四)药物调整
若患者正在服用抗凝药物或其他特殊药物(阿司匹林、氯吡格雷等),请告知医生,至少要停5-7天,方可手术,医生会为患者制定最安全的用药计划。
(五)过敏史筛查
为确保麻醉和术中用药安全,药物的过敏史一定要如实告知床位医生。
(六)心理准备
ESD手术前床位医生会向患者及家属详细讲解ESD治疗的理由、操作过程、预期疗效、可能存在的风险和并发症等治疗方案。以上内容全部获得同意后,签署知情同意书。
术中配合
根据手术部位和患者情况,协助患者取合适体位,确保患者体位舒适、稳定,避免术中因体位不当造成损伤,同时便于医生操作。手术步骤大致如下:
(一)内镜定位:通过内镜观察,确定病灶的位置、大小和形态。
(二)黏膜下注射:在病灶周围黏膜下层注射生理盐水等液体,使病灶与周围组织分离,形成“水垫”,有利于后续的剥离操作。
(三)切开逐层剥离:利用高频电刀、氩气刀等特殊器械,对病灶的黏膜层、黏膜下层进行逐层剥离,直至完整切除病灶。
(四)止血处理:对剥离过程中的出血点进行及时止血处理,确保手术过程的安全和顺利。
(五)创面处理:对剥离后的创面进行必要的处理,如放置引流管等,以促进创面的愈合和恢复。
术后护理
(一)休息与活动:手术当天卧床休息,可在床上翻身、活动四肢,以促进血液循环,预防血栓形成。术后第1天可根据患者体力,协助其床边坐起、站立,逐渐增加活动量。但要避免剧烈运动和重体力劳动,防止创面出血。
(二)饮食管理:胃ESD术后会留置胃肠减压管,需按照医生要求24小时内禁食,根据病情在拔除胃肠减压管后,开始进食流质食物如温水、米汤随后逐步过渡到软食,避免刺激性食物和饮品。肠ESD术后24小时可进食温凉流质。
(三)观察病情变化:术后患者需持续心电监测24小时,观察患者的意识状态、面色,有无腹痛、腹胀、恶心、呕吐等不适症状,警惕术后出血、穿孔等并发症的发生。若患者出现腹痛加剧、血压下降、心率加快等情况,请第一时间通知医生进行处理。
(四)定期随访:术后需按照医生要求进行定期随访和复查,以便及时发现和处理可能存在的复发或并发症。
(五)ESD的潜在风险与应对
出血:术后24小时高发,内镜下钛夹止血立竿见影。
穿孔:发生率1%-3%,表现为剧烈腹痛,需禁食、胃肠减压,必要时外科修补。
狭窄:食管ESD后可能发生,通过球囊扩张治疗可缓解。
四、患者常见疑问解答
问:ESD手术会疼吗?
答:手术在麻醉下进行,患者无痛感;术后可能有轻微腹胀或隐痛,通常可耐受。
问:ESD术后需要化疗吗?
答:若病变完全切除且无淋巴结转移风险,无需化疗,定期复查即可。
问:ESD后还会复发吗?
答:完整切除后复发率低于5%,但需警惕其他部位新生病变,因此定期内镜随访至关重要。